关帅:展望“十四五”开创海归创新创业新局面-j9九游
摘要:创新与科技不同,其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没有商业化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不能称之为创新。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能有核心的源技术至关重要,综合开发下游的终端制造以及云端应用平台、渠道与品牌的全面能力,也是商业成功的关键。现在国家在大力推动以产业链为单位的规划和管理,对具备国际视野的海归创新型企业家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使自身拥有端到端的打通能力是重要问题。
关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作出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其中,《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立了创新在中国未来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位置,这不仅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更是在百年未有之全球大变局下对国际经济趋势的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五中全会精神是指引中国留学生海归人员深化创新创业的方向,也是做好“十四五”海归人员创新创业计划的根本遵循。
疫情常态化下国内海归就业创业现状
受疫情影响与及美国限制中国学生入境,大批中国留学生被逼回国谋生。据有关调查显示,2020年以来有多达80万留学生回国,比往年大幅增加7成,其中主要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回国,当中超过6成有硕士学位,部分人甚至具有博士学历。加重了中国就业市场压力,在竞争激烈环境下,就算是名牌大学毕业生,工资已大不如前。
疫情过后中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从招商银行某分行新一轮招聘可以看到端倪。银行招聘职位为初级柜员,不但吸引了清华,北大,和人民大学等名牌大学毕业生,来应征的还包括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及美国南加州大学等美英名校的毕业生。海外疫情蔓延下,不少留学生选择回流中国,与874万国内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但随着国内大学生群体竞争力增强,他们与海归的优势差距正逐步缩小。
金融和科技行业向来是最多海归从事的行业。部分人本来一心想拿到30万以上年薪,但实际上只有不到5%可以如愿,甚至部分地区(单位)月薪只有3000块钱。接近4成“海归”年薪不足10万,并且在2020年度这一比例同比增加一成,因为伴随疫情常态化,大多数企业效益降低,全国各地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下降。这种情况下,加工资是不可能的,只会降。
海归人群在语言、国际视野,特别是国际业务方面具有优势,多年来一直在搭建中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相互理解。在此背景之下,很多留学生海归之后毅然选择在一二线城市进行创业,这一人群在约占到海归比例的75%。
国内发展海归创新创业聚群环境效应
近年来,海归人群不忘初心,用创新创业回报祖国,全国各地海归创新创业雨后春笋一般,海创企业聚群效应显著。
截至2020年12月,海归创新创业企业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其中一线城市海归创业上市企业占比46%;新一线城市海归创业上市企业占比27%;二线城市海归创业上市企业占比16%。上海以20家海归创业上市企业数量占首位,北京以14家次之,深圳以10家排第三位。
从海归创新创业企业总数上看,深圳名列第一,无锡次之,北京、天津并列第三。海归人才政策吸引力上,海归依次选择的城市为上海、北京、深圳、苏州、广州、杭州。同时2020年受疫情防控因素,上海留学生海归总人数第一次超过北京。
2018年后,海归背景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数量逐渐超过互联网行业,排行前三的所在行业分别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互联网行业。今年受到疫情的影响,疫苗研发以及核酸试剂的研发等海创企业集群效应明显,以医药卫生行业领先。
在局部逆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当前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正在经历深刻重构。从趋势看主要发生在四个方面:一是关键行业回归本土;二是区域合作深化;三是分散化以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四是跨国企业布局强调贴近客户和市场生产,内需市场在吸引供应链布局中的重要性迅速上升。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过程中,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等逐渐从中国流出,转移到越南等国,这一趋势因中美经贸摩擦表现得更明显。
在美国不断的技术封锁、打压和挑衅下,我国众多的企业创新创业自强都遇到不小挑战。为摆脱困境,政府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指导方针和政策很重要,在此之外,孕育出新一代的海归背景的领军企业和企业家更为重要。与以往不同,在新一代海归创新型企业家的出现,对于“十四五”举足轻重。
对标世界,“十四五”中国海归创新型企业家的使命责任
创新活动的特点决定了首先需要活跃的市场机制,同时也要有相应的制度设计以匹配创新的内在规律。而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突破更是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在依靠市场体系充分动员资源的同时,也需要国家力量和市场力量的联合推动。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nasa在2021年的预算达252.46亿美元,这些政府投入通过政企合作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大量经费,是美国通过国家力量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nasa的商业航天政策通过与市场合作极大地提升了资金效率。spacex等新兴公司的诞生迅速大幅度降低了相关成本。
中国在专利数量上于2016年就已超越美国、英国等国家,但同时中国知识产权使用费的逆差也于2018年达到了302亿美元,与美国超800亿美元的顺差形成鲜明对比。当前中国专利的特点是:数量高,质量低;申请数高,通过率低;设计和实用型专利占比高,发明专利、核心专利占比低;专利撤回率高,市场价值低。
一定程度上讲,中国过去四十年经济发展造就的多是“套利型企业家”,因为经营概念、技术都是借鉴别人的。不过,套利型企业也包含一定的创新,但更多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技术层面突破不多。
众多海归在进行的创新创业自强中,一个很严峻的任务是,如何把自己从“套利型企业家”变成“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企业家不仅善于将新的发明创造或者创意思路转变为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通过对研究开发活动的持续投入产生新技术,甚至参与一部分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研究并创造出科学成果,从而使原本被视为“外生”的科学发展和技术成果成为一个市场经济体系的“内生”产物,实现“科技-商业化-科技”的良性循环。
纵观其他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经验,孕育创新型企业和企业家的土壤有一定共性,
“十四五”中国海归创新型企业家的使命责任,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科技创新与商业化有机结合的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向努力:
一是要善于沉淀技术,有向上游进军的意识,有进行跨界竞争的能力。
实现上游核心元器件的本土化供应是个大方向。未来,掌握上游技术不仅仅是产业竞争的需要,也将是市场的刚性要求。在贸易战的背景下,全球分工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区域型及关联型的模式可能会成为主导,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产业链变短的情况下,研发投入的摊薄效应也将受到影响,谁能掌握上游技术和上游核心元器件,谁就能占据主动地位。
二是要保持技术创新动力,不要被资本过早绑架。
技术创新型企业初始规模往往比较小,需要与中下游的大公司做更深度的绑定。对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公司来说,刚开始由于受到各种产业和资本的加持,初步发展环境会比较好,但类似于温室养花,早期的过度关注,以及与某利益方过早的绑定,可能会带来过早碰到天花板的问题。技术创新的活力是创新型企业的根本,如何在获得发展支持的同时保持技术创新的独立性和可持续性是对海归创新型企业家能力的考验。
三是要会借政策东风,建立全面能力。
创新与科技不同,其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概念,没有商业化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不能称之为创新。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能有核心的源技术至关重要,综合开发下游的终端制造以及云端应用平台、渠道与品牌的全面能力,也是商业成功的关键。现在国家在大力推动以产业链为单位的规划和管理,对具备国际视野的海归创新型企业家来说,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政策使自身拥有端到端的打通能力是重要问题。
目前,全球经济处于动荡变革期,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的创新驱动战略和创新型国家目标,既是中国未来一个发展阶段的内在需要,也是中国留学生海归人员把握创新活动规律的重要战略布局,更是在未来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在未来更高的发展阶段是否可以成功实现“迈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远景目标,需要每一位海归付出巨大的努力。以“十四五”为起点,海归创新创业在新的发展阶段不仅要在总体上秉承创新驱动,支持创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在实现创新型国家前列的道路上,海归创新创业必将开创新局面!
(作者系北京海归创亿科技创新中心总负责人、北京海归科协主席,中国政法大学公派国际经济法学者)
责任编辑:张洽棠